高薪背后的隐忧:老字号同仁堂的“药味”变了?
健康之声
个人
2025-04-14 08:33:37
健康之声
阅读
A+ A-
北京同仁堂,这家有着35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,被誉为“中华药典活化石”,却在近年来的财报、诉讼与监管文件中暴露出令人担忧的现实:高管薪酬大幅上涨、品牌频频“踩雷”、合规风险屡见不鲜、核心产品缺乏突破。在国潮复兴与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大势下,同仁堂缘何“掉队”?
利润下滑,高管涨薪?董监高薪酬上涨192万元引质疑
同仁堂股份2024年年报披露,公司利润指标出现大幅下滑的同时,董监高报酬却整体上涨97.01万元,达到1067.47万元。如果剔除原董事长邸淑兵调任集团后“节省”的94.99万元,同期其他高管的薪酬总计实际上涨超过192万元。
其中,董事总经理张朝华一年内薪酬上涨44.03万元,董事总会计师温凯婷上涨26.36万元,副总经理冯莉、杨利、王田、张春友等人薪酬均上涨20万元以上,且张春友还被任命为常务副总,获利更多。
此举在利润承压、股东回报缩水的背景下,明显与市场预期相背离,引发舆论广泛质疑:“管理层是为业绩涨薪,还是在为企业失速托底‘自保’?”
“品牌背书”成遮羞布:蜂蜜过期、重复收费、违法用药屡见不鲜
同仁堂的品牌光环在多个“翻车”事件中日渐黯淡:2018年,子公司因使用过期蜂蜜被罚;2019年,因产品标注虚假生产日期,蜂业公司被罚1409万元;2023年,旗下同仁堂医养石家庄中医院因医保违规使用,被罚5.79万元; 2024年,德国消费者曝光同仁堂仁丹汞超标5万倍,引发国际舆论关注;2025年初,北京朝阳法院审理判决,同仁堂制药厂员工私自产销安宫牛黄丸牟利80余万元,4人被判刑,严重危害公众健康。
同仁堂蜂业、医养、制药等板块,皆共用“同仁堂”商标,一荣俱荣、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,使得任何一个子公司的违规都将直接打击整个品牌体系的声誉。
“贴牌迷局”与监管真空:从南京同仁堂到绿金家园
消费者投诉称,其购买的辅酶Q10胶囊宣传为“北京同仁堂”品牌,实则为“南京同仁堂”贴牌商品。尽管北京同仁堂加强了防伪体系,但部分产品缺乏统一标识,导致消费者难以分辨真伪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南京同仁堂绿金家园的“万物皆可贴牌”模式,曾引发百万级别的处罚风险。品牌授权缺乏控制边界、贴牌产品质量监管缺位、品牌责任链条模糊,都在让这个百年老字号站在法律与市场伦理的双重考验之下。
品牌困境背后的现实:缺乏核心爆款,研发投入下降
截至2024年,同仁堂虽有超400种药品,但无一列入国家保密配方目录。对比云南白药、片仔癀分别坐拥“牙膏+创伤”与“护肝+外伤”的强势单品,同仁堂至今没有能撑起品牌价值的重磅产品。
尽管企业声称加大创新投入,打造安宫牛黄丸智能化生产线,但2024年研发费用仅为2.69亿元,同比下降3.72%,投入力度与其体量不匹配。失去创新“硬核”支撑的老字号,只能靠营销和渠道维持增长,其可持续性堪忧。
股权与人事震荡频发,管理信号不明
2024年11月,同仁堂控股股东完成法人变更,王贵平卸任董事长,由戴小锋接任。同年,董事、副总经理杨利、张春友,监事会主席李军等核心管理层相继变动,呈现“高层更替、核心真空”的过渡期特征。
与此同时,同仁堂医养申报港股IPO,其主营业务正是容易“踩雷”的药店与医疗机构。缺乏清晰的品牌隔离机制、消防未验收、药品采购合规性存疑,IPO前景面临不确定性。
品牌是一种责任,不是护身符
在消费者心中,“同仁堂”不仅是一瓶药、一颗丸,而是数百年传承下来的专业与诚信。但近年来,同仁堂在高薪争议、产品质量、内部腐败、贴牌管理、违规收费等一连串风波中,正在悄然耗损曾经积攒的信任资本。
金融市场的估值可以折现未来,但品牌的信任只能通过一次次兑现承诺来积累。同仁堂若仍希望站在中医药复兴的潮头,就必须尽快回归“慎独慎微、工精品诚”的老字号精神——管理要收敛,品牌要守正,创新要发力,监管要到位。
只有这样,老字号才能不只是“传世的名字”,更是“可信的品牌”。
健康号声明:
本文由入驻健康号平台的作者撰写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健康号立场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同时提醒网友提高风险意识,请勿私下汇款给自媒体作者,避免造成金钱损失,风险自负。如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及其他问题,请联系本站。邮箱:kangNEWS@163.com
IP属地:河北
最新文章
精选
热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