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“妖股之王”到资金迷局,九安医疗还能走多远?
健康之声
个人
2025-04-11 08:37:15
健康之声
阅读
A+ A-
2022年,九安医疗凭借新冠试剂盒在美国市场的爆卖,一跃成为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的“黑马”,以263亿元的营收和160亿元的净利润震惊资本市场。股价从6元/股暴涨至91.23元/股,涨幅超14倍,被誉为“妖股之王”。
然而,风光背后,泡沫悄然浮现。随着疫情退潮,这家一度高歌猛进的企业,如今正陷入营收暴跌、现金流紧绷、投资浮亏、监管频现的多重困境。
疫后滑铁卢:业绩骤降九成
财报数据显示,九安医疗2023年营收仅为32.3亿元,同比暴跌88%;归母净利润为12.5亿元,同比下滑92%。进入2024年,这一趋势依然延续。
2024年上半年,公司营收13.5亿元,同比下降41%;归母净利润6亿元,同比下降23%。其中,核心业务——试剂盒销量锐减,被公司直接认定为“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”。
对比2022年的巅峰水平,九安医疗上半年收入减少219亿元,净利润减少146亿元。靠“风口”起飞的商业模式,正遭遇前所未有的着陆考验。
投资理财狂热:200亿“理财大跃进”埋雷
面对主营业务的断崖式下滑,九安医疗选择的并不是加码研发、优化主业,而是将资金大量转向理财和股权投资。
据公告,公司曾在2023年2月宣布拟使用不超过170亿元进行委托理财,30亿元用于证券投资;4月再次追加18亿元资金,合计高达218亿元。甚至在业绩说明会上,董事长刘毅称公司业务“花不完那么多钱”。
这些资金被投向济峰资本、元生创投、清智资本等多个创投基金,以及美国国债、新能源股票等大类资产配置。
然而现实远不如想象美好。2024年前三季度,公司美债浮亏8812万元,投资及交易性资产累计亏损达1.93亿元。理财收益虽同比增长,但远难掩盖潜在风险与业绩空转之忧。
表面“不差钱”,实则短期债务激增
令人费解的是,九安医疗一边豪掷巨资搞投资,一边又在对外“借钱”。2024年前三季度,公司长期借款暴增441.36%,达15.97亿元;短期借款达13.5亿元,同比增长419%。
与此同时,截至2024年6月末,公司货币资金仅剩17.6亿元,其中受限资金高达9亿元,可动用的仅为8.63亿元,甚至无法完全覆盖短债。公司短期偿债压力陡增,令人质疑其资金调度策略的合理性。
如此财务结构,不仅令投资者疑惑:“九安医疗是真的缺钱,还是账上钱不愿还债?”
管理费用猛增,投资人才“养贵族”?
业绩下滑,公司压缩研发和销售费用——2024年上半年,研发、销售、管理三项费用分别同比减少17%、23%、21%。
但令人意外的是,管理人员薪资和员工保险却同比上涨87%,达到1.28亿元。这背后,是九安医疗组建起专门的“资产管理团队”,聘请高薪投资专家,却非用于主业创新,而是服务庞大的“理财帝国”。
监管警示不断,产品质量频遭质疑
2024年初,九安医疗因在董事会决议“空窗期”违规使用6000万元募集资金购买理财产品,先后收到天津证监局警示函和深交所监管函,财务总监孙喆也因失责被点名。
产品端亦不乐观。天津市药监局通报,公司生产的血糖测试仪因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,被罚款35000元;更早在2018年,因生产不合规血压计,公司也曾被处罚2.75万元。
最新数据显示,2025年初,九安医疗新增1件消费者投诉,涉及产品质量问题,虽以撤诉收尾,但显示出市场对其产品稳定性的担忧仍未消除。
从“风口神话”到监督样本
九安医疗曾凭借疫情红利走向巅峰,如今却困于“过剩资本”的迷途。一边是主营业务严重萎缩,一边是资产投资风险渐显;一边是资金自由使用受限,一边是理财借款两头下注;一边是监管接连追问,一边是公司对投资回报信心满满。
这一切,正成为一个典型样本:当企业被“风口”吹上天,又是否做好了脚踏实地的准备?当理财与投资替代了产品与研发,企业的长久可持续是否还能成立?
资本市场并不排斥风口,但真正打动投资者的,终归还是回归产品本源的真实价值。
健康号声明:
本文由入驻健康号平台的作者撰写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健康号立场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同时提醒网友提高风险意识,请勿私下汇款给自媒体作者,避免造成金钱损失,风险自负。如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及其他问题,请联系本站。邮箱:kangNEWS@163.com
IP属地:河北
最新文章
精选
热榜